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70362
- 一代园林艺术宗师、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品赏古建的典藏之作,四大板块汇集陈从周毕生古建理论研究之精华。
- 陈从周对中国建筑理论研究的经典地位,始终位居国内同类书籍之前列,内容比同类书更全面,博古通今,文理具备。
- 回望与承袭近百座中国古建筑持久古老的文化,全方位展现中国古建筑的无限细节,一本书读懂、读透百余年古建之美。
- 陈从周之女陈馨全程参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作序盛情推荐。珍视古建筑,就是珍视历史;读懂古建筑,就是读懂民族智慧和中国精神。
- 精挑细选,全面公开,独家收录200余幅珍贵古建老照片、手绘图,全彩印刷,图文共赏古建历史与细节,尽显复古质感!
6.特别制作陈从周珍稀手绘古建藏书票,随书附赠,裸脊锁线装帧,180度完全平摊不散架,实现无死角阅读!
本书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的古建筑理论力作,汇集了陈从周先生毕生考察、研究、评价古建筑的精华文章。全书按建筑类型分为园宅篇、桥塔篇、寺殿篇、拾余篇四个板块,随文配有2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与手绘图,以及后人补拍的现摄图片、博物馆珍藏的古建名画等,可作为建筑艺术的典藏读本。
文章既涉及陈从周对中国数十个代表性古建筑的详细考察,同时又对中国古建筑的工艺、技法、特征、研究与保护等进行了多方面的介绍与分析,还特别收录了作者在走访考察和研究古建筑过程中写下的兼具知识性与个人情趣的文章。本书挑选出所有关于古建筑品赏的经典篇目,集中呈现了我国的古建之美,展示了陈从周先生关于古建研究所写作的所有名篇。
园宅篇
拙政园园主考 003
拙政园的演变与掌故 009
北京怡园 013
恭王府的建筑 019
西泠印社内的营建布置 025
浙江古建筑调查记略 031
徽州明代建筑 057
桥塔篇
水乡的桥 063
苏州宝带桥 067
绍兴的宋桥——八字桥和宝祐桥 075
我国古塔的高度 081
上海塔琐谈 085
淮安文通塔考 091
豫晋散记 097
松江县的古代建筑——唐幢、宋塔、明刻 111
硖石惠力寺的唐咸通经幢 119
宣城广教寺双塔鉴定 125
寺殿篇
苏州罗汉院正殿遗址 133
直保圣寺天王殿 141
保圣寺塑像之发现及保护经过 153
江苏吴县古建筑—圣恩寺梵天阁调查记 157
扬州大明寺 171
扬州伊斯兰教建筑 177
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构大殿 187
金华天宁寺元代正殿 203
绍兴大禹陵及兰亭 213
洞庭东山的古建筑杨湾庙正殿 227
广州怀圣寺 235
亳州大关帝庙 245
江西贵溪的道教建筑 259
庐山的宋元明石构建筑 271
拾余篇
江浙砖刻 279
柱础述要 287
朱启钤与中国营造学社 305
姚承祖与《营造法原》 309
民初修建崇陵及光绪奉安 313
我是研究古建筑的,对古建筑有深厚的感情,拆毁一座古建筑真比割我的肉更痛。我们古建筑工作者的最大责任,是保护古建筑、修复古建筑。
—— 陈从周(古建筑专家、园林艺术家,本书作者)
没有什么可阻挡他爱古建筑若性命,经他鉴定的古建古物难以计数,修缮的古塔寺庙不胜枚举,写下的考古文字盈千累万。哪儿有古建筑,哪儿就有父亲陈从周的足迹。他的行迹几遍每一处古建物。他,是我的父亲陈从周。
—— 陈馨(陈从周之女)
中国古建筑之美,美在整体格局和人文环境,美在既有规制与权变机动,美在能工巧匠与土木形态,美在格物致知与古今传承。陈先生研究古建筑的观点和方法,对我们认识建筑文化传统,始终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李振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序
文史与规制,技艺与格致
陈从周先生古建研究文集《古建之美》汇集出版,让我们昔日的学生们倍感欣喜。回忆当年从游时,听讲、读书、踏勘、测绘的情景历历在目。陈先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可谓博古通今,文理具备,既有中国传统的大学小学相结合研究的态度,又有当代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运用。研读下来,有四个突出的风格。
一、重视历史文化。先生长于文史资料,认为研究古建之美,必先从文献历史入手。查相关方志,读历代笔记,考碑刻铭文,访掌故传说。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山西山东北京河南,南北各地,都在先生的眼里和心里。相关古建筑的沿革流变,兴衰历程,相关人物,往往在先生论文中仅数百字,就讲得清清楚楚。如《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构大殿》一文,对建筑题记的记录与分析,鞭辟入里,推导精彩,令人赞叹。与古建筑有关的人和事,也是先生关心和研究的对象,如《朱启钤与中国营造学社》一文,就有独到的观点和史料。
二、研究规制格局。陈先生研究古建筑,不仅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联系历史的制度与风俗的影响。梓翁曾经问我们,为什么说“牡丹富贵花中王”?我们答不上来。先生解释道,牡丹是一干三枝,一枝三叶,象征三公九卿,符合古代理想的制度。建筑也是如此,建筑是表达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我们要探究“物情、物理、物态”。他在《恭王府的建筑》等文章中,就表达了中国古代建筑规制格局的关系,同时也关心其中的例外所表达的社会演变关系。
三、考量工匠技艺。先生擅丹青,观察细致,晚年尤喜绘墨竹兰花。“虽然高下分浓淡,总是新篁得意时”。他对建筑构件的形态、比例、材质和加工工艺兴趣浓厚,总在思考之后讲出非常有意思的看法。文集中《姚承祖与〈营造法原〉》一文,就是对建造技艺和形态流变之间的关联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关注。我还记得当年先生筹款翻印了《匡几图》《燕几图》,今天的旧书网上还能找到。这样的细致入微,在古建筑研究中,非常难得。
四、追求格物致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短歌行》中的四句。陈从周先生带领师生测绘古建筑,以此改成了四句口诀:眼明心细,找到南北,绕屋三匝,有轴可依。这是运用当代建筑学方法进行实地测绘的原则,要有敬畏之心,仔细观察,在地形环境中找到方位,描述建筑与相邻建筑街道河流的整体关系,画出看不见的“轴线”。陈先生珍视传统文化,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从不保守。比如他对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学者伯尔希曼(又译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和梁思成先生用什么相机了解得很清楚;他对拍古建筑室内照片的体会是:用黑白胶卷,配三脚架,16—22小光圈,10分钟慢速度曝光,摁下光圈出去抽一支烟,回来照片差不多就好了,照片冲印出来,比肉眼看得更加清楚;当年他还给我们看过他拍的古建筑玻璃板底片和新老相机。在文集里《苏州宝带桥》一文中,就可以看到先生对古桥的几何形状、材料构成的定性定量分析成果。
余生也晚。入陈先生师门时,先生已经年近七旬,随先生去外地调查古建筑的机会不算多。但我们曾经有幸跟着陈先生去山东泰安岱庙测绘,补充了部分测绘图。也曾奉师命与王鲁民师兄一起去北京、天津、西安、登封、郑州、洛阳、新密、三门峡、风陵渡、永济、解州、芮城、运城、洪洞、侯马、稷山、万荣、绛县、襄汾、临汾、汾阴、平遥、五台、浑源、应县、太原、繁峙、大同等地调研,与王鲁民、雍振华师兄等去曲阜、邹县、兖州、广饶、万德、历城、长青、济南、淄博、青州、潍坊、蓬莱、苏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扬州、杭州、绍兴、松江、青浦、嘉定等地参观,凡五十余地。回想当年古建调查旅程,面对今天先生古建文集,更加体会到先生研究古建筑的风格和指导学生的方法,真是令人感恩、感念、感慨。中国古建筑之美,美在整体格局和人文环境,美在既有规制与权变机动,美在能工巧匠与土木形态,美在格物致知与古今传承。陈先生研究古建筑的观点和方法,对我们认识建筑文化传统,始终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陈馨师姐,整理陈先生文稿经年。文集既成,嘱我为序。自以为才疏学浅,不堪重任,有众多专家,多位师兄,可以推荐,故再三请辞,而馨姐不允。于是诚惶诚恐,抚今追昔,思忖月余,落笔千言。不敢为序,但为怀念吾师,权作浅显导读。
李振宇 敬撰
壬寅岁末,同济北园,听雨轩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