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622702
☆一本符合父母“口味”的书。优美柔软的笔触,娓娓道来的话语,几十篇写给儿女的家书,打开了几十扇窗口,实现了两代人 “同频共振”,为亲子沟通提供范本。
☆一本贴近父母心理需求的书。文字通俗易懂,“提出问题、剖析成因、提出建议”环环相扣,并附15个专业心理量表。不仅丰富父母关于青少年发展的知识,而且能帮助父母确认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帮助家长们解决“如何理解孩子,如何认识自己”等问题,辅助塑造家长和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思考方式。
☆一本关于如何胜任父母角色的书。直截了当的方法、循序渐进的对策,互动式的写作风格,帮助读者剖析在亲子教养方面有意、无意犯下的错误,其深层的心理根源,看清亲子关系是如何变质的以及过错之后如何及时补救,恢复裂痕。学会用心倾听,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学会处理亲子间的感受,让孩子在和谐的关系中成长;学会打破恶性循环,避免把大家曾经吃过的苦复制到孩子身上;学会正确激励与养育,让亲子关系变成孩子一生的力量之源。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中的挑战,对家长来说亦是如此。如果家长能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孩子、调整亲子关系,一些棘手问题也许便可以通过科学教养得以解决。
本书分为三部分:“内心强大的人,无往不胜”“学习是重要问题,却不是全部问题”“成长,80%在家长的视线之外”,按照“提出问题、剖析成因、提出建议”的逻辑,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脆弱、缺乏自信、郁郁寡欢、自制力缺乏、学习动机不足、拖延、沉迷网络”等30个常见问题,对“饭圈文化、直播打赏”等近年的新问题也着墨书写。每节附有“写给孩子的信”,替家长说出那些不知该如何表达的心里话;另附15个专业心理量表,帮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孩子境况。
本书基于作者扎实的案例研究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而作,兼具心理学的科学与科普的务实,深刻而不说教,权威但不生硬,帮助家长从科学角度理解孩子,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建立稳固且充满信任的亲子关系,从容应对青春期挑战。
序
内心强大的人,无往不胜
内心强大的人,无往不胜
孩子内心脆弱,怎么办?
如何面对孩子的“玻璃心”?
怎么治愈孩子的“红眼病”?
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怎么让孩子“信心百倍”?
《自尊量表(SES)》
怎么帮助孩子告别“郁郁寡欢”的状态?
怎么与叛逆的孩子“握手言欢”?
《“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
怎么面对孩子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意志力量表》
怎么帮助孩子抵御“糖衣炮弹”?
《中学生自我控制量表》
怎么面对“断不了奶”的孩子?
《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
学习是重要问题,却不是全部问题
怎么引领孩子向往未来的生活?
怎么引导孩子“爱学习”“会学习”
《感知学习风格量表》
怎么面对“不想上学”的孩子
《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
怎么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成绩排名?
《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问卷》
怎么提升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怎么让孩子告别“低头族”?
如何让孩子远离烟酒?
怎么化解孩子自残行为的危机?
孩子的拖拉行为怎么改?
《气质类型问卷》
孩子过分追求瘦,怎么办?
《进食障碍问卷》
成长,80% 在家长的视线之外
如何帮助孩子结交真正的朋友?
《友谊质量测试》
有一种成长叫作克服“社交焦虑”
《交往焦虑问卷》
怎么改变孩子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行为?
怎么让孩子学会躲避他人的伤害?
如何帮助孩子逃离网络色情的 “温柔乡”?
《网络色情成瘾诊断测验》
怎么避免孩子深陷“饭圈文化”?
怎么让孩子不做“键盘侠”?
如何与网络游戏“断舍离”?
《游戏成瘾的诊断标准》
怎么引导孩子走出网络直播的泥沼?
《网络成瘾评估工具(IAT)》
怎么让孩子明白网络消费可能是“吸金黑洞”?
青春期是人成熟的伊始,也是独立的序章。我们往往会惊慌于他们的叛逆,困惑于他们的敏感,但也羡慕于他们的活力,陶醉于他们的创造……这真是一段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人生,迫切需要人们去探索、去认识、去理解、去完善,一本能满足此需要的大著力作正向我们缓缓打开了令人神往的篇章。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士、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
青春的花为自己绽放,心理学却让许多双眼睛在其中找到了无限的风景。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怎么避免孩子深陷“饭圈文化”?
当时的他们身上是国家,现在的我们身上是未来。
——《觉醒年代》
表现:盲目竖立偶像,疯狂“应援爱豆”,偏离主流价值导向。
常见指数:★★★★
影响:孩子们对“饭圈文化”的沉迷好似一场迷失的狂欢, 罕见的满足带来了虚假的“独立快感”,他们的思维会趋于 二元对立的理想化,群体意识趋于非此即彼的极端化,进而 产生紊乱的自我感知。但这场无法自拔的派对终归是一场不 合时宜的“虚拟游戏”而已。
“饭圈文化”是追星文化的衍生物之一,更是青少年亚文 化的典型代表。在“饭圈”语境中,孩子有自己喜欢的“爱豆 (偶像)”,并会自发地形成偶像与粉丝共同组成的社会圈层,由“粉头(粉丝头目)”和各公共平台的偶像维护者们组成了层级严明的团体,而普通粉丝则在“粉头”们的带领下陷入对偶像失去理智的喜爱中。这种情况看似危急却不能直接“下猛药”, 与其直接否定孩子的喜好,不如先了解一下孩子究竟为何沉迷 “饭圈”?将心比心,谁在年轻时不曾喜欢过帅气的歌手、演 员?或许在很多年前,你们可能也在因为买不到一盘心仪歌手 的磁带而抓狂呢!人的一生总不免要融入种种圈子,每个圈子 都会塑造不同的“自我”,而“饭圈”只是追星的变种,在狂 热“打 call”的背后,也是我们不曾认识的、独特的“青少年自我”。还是让我们深入“饭圈”内部一探究竟吧。
偶像,或许是我心目中“完美”的代言人(依恋心理)
认同式依恋
孩子们将想象中的理想生活寄托于偶像身上,全力为偶像“打 call”。比如,在微博上为偶像疯狂刷屏,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把偶像当作“理想自我”。其实,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 对人或事的喜爱和厌恶都很纯粹,他们会接近自己认为的美好, 而偶像就是这世间一切美好想象的具象化。于是,对偶像的崇 拜成为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虚拟体验。若家长 对这份喜爱“迎头痛击”,恐怕无法让他们理智,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造成“过度依恋”。要想改善孩子的“疯狂”, 不妨同他聊聊:“你的偶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与孩子在交 流互动中一起讨论对“偶像”的定义和理解,分析偶像身上到底哪里值得孩子学习,是其品格和精神,还是出色的唱功、演技?尊重孩子才是让他们打开心扉的第一步。“如果你喜欢的偶像在舞台上熠熠生辉,那你一定也能够在漫漫人生路上闪闪发光”。
情感卷入
被唤醒的情感会进一步强化行为。孩子们会因为喜欢某位明星而一掷千金,“饭圈术语”也叫“应援”。多次购买偶像的歌曲、杂志,以此来展示自己在饭圈中的购买力,进而得到更多人的崇拜,并投入更多的金钱。不知道作为家长的你,若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是不是没收零花钱呢?但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到头来还是会一场空。或许你可以这样做:在了解孩子为何喜欢这位明星的同时,与他进一步探讨零花钱的使用分配计划,如果全部用来购买明星的周边产品,那便不会有多余的资金来满足自己的日常需要。若你愿意耐心引导,我相信你会发现孩子在慢慢改变。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远比直接控制行为更奏效。
身处“饭圈”,我会感到被认可(被认可的心理需求)
认同感和归属感
孩子们因对偶像的喜爱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志同道合”的小团体,团体内部相同的价值观念给孩子们带来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以至于深陷其中,产生“圈内话语至上”的现象。跟风偶像的穿搭、模仿偶像的言谈举止,内化偶像的价值观等。 在心态上,他们可能会排斥其他同类偶像(“饭圈”称为“对家”)的粉丝,形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极端心理。要知道,集体共识很容易形成狂热的崇拜心理。如果我们逆向思考:孩子若是在现实中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还会依赖于虚拟的圈层认同吗?每个人都希望被认可,作为家长,你可否愿意回忆一下,当孩子第一次兴冲冲地与你分享他喜欢的明星时,你是否认真倾听并给予了回应呢?“饭圈”不可怕,重要的是防止深陷圈层。下一次,当你想要否定孩子的时候,请先停顿几秒钟,给自己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也给孩子留一些表达的机会,你的反馈是给予孩子的重要认可。不要着急,请慢慢找回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知道,孩子与我们既亲密又彼此独立。
群体价值迷失
当个体归属于群体后,其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便取决于群体之间的比较。孩子在“饭圈”中感受到被簇拥的满足感时,便能够为了偶像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偶像能否在竞争活动中胜利,既关乎“饭圈”群体的荣辱,又关乎每个伙伴的自尊。孩子们在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被“饭圈规则”所绑架。
社会由各种团体组成,也永远有种种规则来约束、规范其成员的行为与心理,有“大众”就必然会有“小众”,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就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你在尽可能给予孩子尊重的基础上,也要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群体的满足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世界,请带着你的孩子共同参与线下的群体活动,去了解脱掉网络外衣之下的真实人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帮助孩子理解:网上那些被自己攻击的人,也许是和自己一样的孩子,而不是幻想中的敌人;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阅读历史类书籍,用史实让孩子明白,“当饭圈思维扩展到国家层面将带来哪些不可挽回的损失”;抑或全家来一个“今夕偶像大比拼”,找出你年轻时贴过的海报、买过的磁带、珍藏的歌词本,或是找出当年那些偶像出演的电影,让孩子明白,“江山代有偶像出,各领风骚一时间”。真实的社会体验、父母的适度陪伴能够带给孩子更深的社会理解:“偶像文化从古至今,有人因之生,有人为之迷,我们都会经历,但智者绝不会永远合众与盲从。”
从部落图腾到精神领袖,偶像崇拜在人类社会中存留已久。 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信息传播方式的疾速变革下,偶像崇拜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复杂化,也更极端化。青少年大约在十至十一岁的时候,开始渴望从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控制;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并建立自我认同,他们开始进一步探索世界, 尝试未知事物,而对偶像的崇拜成为他们追求理想自我的一种 特殊形式。孩子们认为喜欢的偶像能带给自己激励,而这种感 情包含了认同、依恋以及外化形成的行为倾向。喜欢是复杂的 情感,对偶像的痴迷更是孩子自我创设的人生目标之一。或许, 你的尊重、理解和适度引导才是孩子们在这场“虚拟游戏”中 获胜的终极武器。希望在家长的引导下,“那些追逐着光的人”, 最终也能散发出自己的光芒。
写给孩子的信
嗨,九儿:
这不是一封板着脸的“说教信”,而是一次你我之间没有隔阂的交谈,所以我也叫你“九儿”,这个你在“饭圈”中的昵称。这个名字是班级同学赠予你的“爱称”,你一定 是非常喜欢,才会在网上用这个名字为你的偶像“冲锋陷 阵”。可我真的没有想到,前两天摔坏你家“哥哥”的立牌 会让你哭得那么伤心。我才知道,原来这种小摆件叫“周 边”,摆上一个就是你们“团结”在“爱豆”周围的证明。
为了弥补我的冒失,最新的立牌已在路上,还是官方正版的 限量款哦,为了买到它,妈妈还认真做了一番功课呢。过几 天请查收,我的九儿姑娘!
其实妈妈一直都知道你有挚爱的明星,高中三年你对他 的喜爱我们也都看在眼里。只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你常 常对着手机眉头紧锁,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因你的情绪波动而 起伏不定。不知道你有留意过吗?最近这几个月你的零用钱 总是不停地超支,原本能够合理分配零用钱的九儿姑娘到底 发生了什么?看到这里,或许你能够理解我的困惑吧。直到 我整理房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书房里堆满的画册、海报
和一箱子我看不懂的小摆件、小模型、专辑等,才恍然大悟。我承认,在那个时候,我也不淡定了,它们明明大同小异,你却搞出了整整一箱。所以,我不听你的任何解释,直接把你书桌上最显眼的那个立牌摔在了地上。现在回想起来,向来自诩优雅的妈妈,确实有些不理智了。 妈妈从来不想掌控你的一切,也许你依然觉得妈妈的解释很苍白,但既然已经看到这里了,九儿不妨继续往下看看。我知道你也属于“饭圈女孩”,在那里你和其他伙伴们一样,有着对偶像相同的喜欢和类似的期待。我也知道,最近你们的“哥哥”参加了一个综艺比赛,你很希望他拔得头筹,所以才不断地为他打榜、应援。可是你应该知道,每一
场比赛、每一次游戏都有规则,胜败乃兵家常事,夺冠也并非仅靠打榜。或许我们可以理性思考一下,你喜欢他这么多年,我相信你在偶像身上能够获得让你坚持努力的动力,可如果你失去理智甚至在“饭圈”中变得极端,进而做出在网络中伤害他人的事情,那我能否这样认为:曾经照耀你的光, 带给你的并非全部都是前进的力量?当你的喜欢无形中成为你的人际关系、生活和情绪的负担时,那是否就要考虑需要
调整喜欢的方式了呢?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面对面探讨一下你关注的这场比赛。我很好奇,除了赛制规则,你会不会也关注和你的偶像同样出色的人?我们都有各自的喜好,但妈妈怕饭圈思维会阻碍你看到其他人的好。电影《一代宗师》里说:“人要往远看,过了山,眼界就开阔了。”就算是你的偶像他也需要进步,不然他怎么为我的九儿“充电”,带给你新的力量呢?当然,你的零用钱分配方案我也非常想参与其中,因为你有喜欢的偶像,我有心爱的宝贝女儿,在不打破原则的情况下,我想和你一起分配零用钱,就当是妈妈陪你一起追星吧。
我相信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这样一个人,他不属于你,但他之于你,像光一样。妈妈在少女时代也曾有过喜欢的偶像,抄歌词、买贴纸、买磁带,虽然没有你们的圈子,却也收获了不少小姐妹。可喜爱不是沉迷,执着不是孤立,追求不是盲从。九儿,你该去借偶像的光点亮自己,而不是在沉迷中泯然众人。“爱豆”是“idol”的音译,这本是一个西方词语,意为矗立在教堂中的神像。可我们中国人更相信人的力量,更相信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山拦路就移山,海有浪就填海,天塌了就补天。中华民族不是没有偶
像,这个民族的品质是把自己铸就成偶像。孩子,终有一天你不会再如今天这般迷恋那个眼里有光的少年,可妈妈希望到那时,你自己已经成为闪闪发光的人,那一定是你喜欢的自己: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爱你的妈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