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传记文学家陶渊明

陶渊明

当代中国研究陶渊明的集大成之作。以诗为脉络,串连陶渊明坎坷的一生;以史作依托,再现魏晋六朝时期的风度与时局。在我们生命或迷茫、或失落、或痛苦、或寂寞时,带来一束来自先哲的辉芒。赠《桃花源图》超长彩页。

作者:廖仲安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ISBN: 9787550521544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30.99

类别: 传记 新书热卖榜, 文学家 SKU:677e40efa15f9082ca728c60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521544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陶渊明的历史地位和知名度

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他是三代而下第一等的诗人,魏晋因他而有真正的风流。

  1. 陶渊明的精神内核契合当下

身处时代的低谷,历经政治的黑暗,在同流合污和自暴自弃以外,陶渊明找到了坚守内心的第三条路。

  1. 陶渊明的诗歌

1600年来获得了极高的赞誉。风格质朴自然,情感真挚,主题广泛,涉及人生、田园、理想与现实,忧国忧民等多方面。本书通过对陶渊明诗歌和史料的解析和耙疏,分析了陶诗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对理想和道德的追求和坚持。

  1. 作者权威 作品权威

廖仲安是当代研究陶渊明的权威学者,其对陶渊明的研究全面而细致,多有独到见解。本书是廖仲安的代表作,是当代研究陶渊明的开山之作和集大成之作,我们选用的1963年中华书局版是后来许多学者研究、了解陶渊明的重要范本。

  1. 新增5篇文字内容及《桃花源图》超长彩页

增补4篇廖仲安先生所作有关陶渊明的文章和《陶渊明年谱》,方便读者更全面深入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作品。新增明代仇英所作《桃花源图》,高清彩色印刷,72cm超长大图,感受古人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1. 本书是“中国人的精神建筑师”丛书之一

该丛书擢选历史上各领域的超卓人物,选择其中优质的传记,奉献给读者,以期使历史长河中如当空明月的众多先哲的智慧之光泽被众人。

  1. 知名设计师整体设计,小开本、特种纸、环保印刷,让阅读更美好、更方便、更健康。

 

内容简介

《陶渊明》是廖仲安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文献的考证和发掘,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对陶渊明各时期文学作品的分析,将陶渊明的一生分为青年时期、从出仕到归田、《归去来辞》和《归园田居》、归田以后的生活、《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序》、晚年的生活等几个部分,梳理了陶渊明的思想来源及发展变化,解读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人生追求,完整展现了陶渊明从传统文人向隐逸诗人转变的思想脉络和陶渊明创造的理想生活。

作者简介

廖仲安(1925—2017)

原名尹彦辉,四川西昌人。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曾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兼职教授,唐代文学研究会第一届常务理事。著有《陶渊明》《反刍集》等。

目  录

第一章 时代、家世、青年时期

第二章 从出仕到归田

第三章 《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

第四章 归田以后的生活

第五章 《饮酒》二十首

第六章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第七章 晚年的生活

第八章 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

附录一 陶渊明名作赏析

附录二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些理解

附录三 说陶二题

附录四 阮籍、陶渊明,“垮掉的一代”?

别  录 陶渊明年谱

媒体评论

历代对陶渊明的评价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南朝·梁)萧统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唐)孟浩然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唐)李白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唐)杜甫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唐)白居易

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宋)欧阳修

渊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宋)苏轼

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宋)王安石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宋)辛弃疾

陶谢文章造化侔,诗成能使鬼神愁。——(宋)陆游

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金)元好问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清)龚自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清)王国维

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梁启超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

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朱光潜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

术韵味。——梁实秋

在线试读

第六章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大约在东晋末年,或更晚一些到刘宋初年,陶渊明写下了他的杰作《桃花源诗并记》。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社会,但我们读起来并不感到重复。《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花源社会制度较详。《记》是以渔人经历为线索,处处从渔人视角来写;《诗》是从桃花源的历史来写。互相映照地看,才能认识这个乌托邦的思想意义。

这个桃花源社会,是建筑在大家参加劳动、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君主、没有战乱的基础上的理想社会。这里的人们,在“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着自由的个体劳动,儿童和老年人也得到很好的照顾。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融洽亲切的,甚至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外来客人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里的人还保持着几百年前祖宗传下来的古老风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这里人与人之间没有倾轧,没有竞争,看不出任何矛盾和进步,所以他们感到“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桃花源的历史,是没有朝代更换、没有战乱事件作为标志的。他们“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渔人所说的一切改朝换代的事,在他听来只值得叹惋而已。他们甚至连一本反映自然季节的历书也没有,“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很显然,桃花源社会的主要特点,就是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从而也就没有战乱。北宋时代热心抑制兼并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所作的《桃源行》里,有一句话说破这个社会的特点是“虽有父子无君臣”。

作者写桃花源社会的产生是由于“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从这一点来看,这个故事本身是有现实历史的影子的。自汉朝末年以后,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极大的动乱。广大人民辗转在兵灾战祸的威胁之下。人们为了躲避战乱灾祸,往往逃到深山绝境中去生活。《三国志·田畴传》就记载了田畴“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的故事(陶渊明《拟古》诗中曾对田畴表示怀念)。西晋灭亡,南北分裂以后,北方处在五胡十六国互相攻杀的战争中,就有一些地主官僚率领从属、民众逃入深山险境聚居避乱,设防自卫。例如西晋末年太尉郗鉴就“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峄山”(《晋书·郗鉴传》)。这种聚众据险逃难的方式,后来有相当的普遍性,以致在十六国分裂割据时期形成不少的坞屯壁垒的半独立的小王国。这种坞屯壁垒都是由地主、官僚统治的,下面还有乡邑的小头目,也有法令规章,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制度。南方的东晋比之北方,社会固然相对统一安定,但是,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存在。我们不必远溯孙吴时代,就是在陶渊明的时代,在其家乡江州,就有过类似的事。据《晋书·刘毅传》记载,刘毅在义熙七年(411)做江州刺史时曾上表向皇帝陈述江州人民的生活情况,文中说:

(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殚力竭,无以至此。若不曲心矜理,有所厘改,则靡遗之叹,奄焉必及。

这一段话,说得非常清楚。这就是自桓玄起兵直到卢循和东晋战争这些年中,江州的人民辗转在战争、徭役、赋税的压迫之下,活不下去了,纷纷向深山幽谷逃亡。这些,显然是陶渊明亲眼看到的事实。这些历史的现实情况正是桃花源人民“避秦时乱”的现实根据。

但是,无论是田畴、郗鉴入山的事,或是陶渊明同时同乡的江州人民逃难的历史也好,这里并没有丝毫的反对剥削、压迫,提倡无君无臣的意思。因此,桃花源社会还有它另一面的更重要的思想渊源。

先秦时代的《老子》《庄子》就宣传过远古原始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这种社会里的人们都过着“甘其食,美其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这里没有国家,没有法制,也不要科学,不要文化。

到魏晋时代,有少数思想家用老庄所描绘的小国寡民,无君无臣的理想图景,作为揭露和批判现实世界的根据,从而形成了一种无君论的思想。魏末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已有“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的言论。嵇康在《太师箴》里揭露“季世”统治阶级的罪恶:“刑本惩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也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国君和皇帝。西晋时代的鲍敬言更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西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诘鲍篇》)

鲍敬言除一般地描述无君社会的面貌而外,还揭发了阶级社会一系列的罪恶,提出回到无君之世的政治主张,让人民过“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安土乐业,顺天分地,内足衣食之用,外无势利之争”的自由生活。这种乌托邦式的主张,反映了封建社会小私有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要求,这是对封建社会提出的软弱的抗议。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的观点,显然是很接近阮籍和鲍敬言的。自归田以后,“东户”“羲农”“羲皇”“重华”“黄虞”“轩唐”这些远古人物更频繁、经常地出现在他的诗文里,并不是偶然的。这标志着他的政治观、历史观已经渐渐和孔孟分道扬镳了。

鲍敬言的无君论,是比较抽象的政治理论,而陶渊明的桃花源社会,却是一个形象化的生活境界。要完成这种形象意境的描写,仅仅依靠一般的想象是不会打动人的。《桃花源记》开头一段描写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充满巧遇的新奇色彩,但是,等到桃花源农村的景象呈现在他的眼前: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我们一下子就感觉非常熟悉了,好像这种景象我们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曾经见过多次。我们再闭目稍加想象,这宛然就是《归园田居》中描写过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景物完全相似,仅仅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摄取不同的画面罢了。至于和平宁静的气氛,则是完全一致的。再仔细地体味,我们还会发现很多和陶渊明田园诗相似的地方。像“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和《移居》中“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非常近似。甚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样的生活细节,也很像“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陶渊明在不经意之中,就把他田园诗中那些非常熟悉的东西写入桃花源社会里面。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如果没有半生躬耕生活的经历,是不可能写出这个桃花源社会的。

但是,从写现实生活的田园诗发展到写反抗现实制度的田园理想国,陶渊明是经历了一段艰苦的生活和思想斗争历程的。

我们前面已经谈过,他回到农村以后,饥寒贫困的生活经常威胁着他,以致他内心不时产生着“贫富常交战”的思想斗争,尽管每次斗争都得到“道胜无戚颜”的结果,使他感到欣慰。他继续坚持固穷守节,躬耕自资,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降到最低的限度,只希望“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但是,当他努力耕种也无法经常维持这最低限度的生活的时候,他不得不考虑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免于饥寒贫困,要怎样才能解决饥寒贫困的问题。所以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里,他就想起了远古东户氏时代的“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的不愁衣食的生活情景。此后,他的生活愈来愈贫困,“乐天安命”的思想不断地受到冲击,发出了“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的深长叹息。在五十四岁作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里,他还以屈原、司马迁式的悲愤沉痛的心情,回忆了自己立志行善、艰苦自励的五十四年生活,回忆自己的种种悲惨遭遇,对天道产生了根本的怀疑。这不能不说是一次思想上的剧烈变化。正是这种剧烈变化,推动他去考虑社会制度的问题,使他在封建自然经济的社会条件下,凭借前人复古幻想的学说,完成了他桃花源式的乌托邦的构思。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话,对秦汉以来五百年的历史加以批判。

陶渊明的乌托邦幻想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他把消灭剥削压迫的理想寄托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社会基础上。他只能在小私有者狭隘的视野里设想出一种知足保和的“幸福生活”。他不理解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是曲折地反映封建自然经济时代农民不满意封建剥削的情绪和要求。他的感情更多的是倾慕过去,他的社会理想大半是原始社会回光的幻影。因此他的免于剥削的幻想和我们今天的消灭阶级的理想有本质的不同。但是,他的这幅乌托邦的图画,终究是一种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并且以它的理想光辉照见了封建制度的丑恶和黑暗。此后,从北宋王禹偁的《录海人书》、南宋康与之的《昨梦录》里记杨氏兄弟奇遇的故事,到清代人“青陇人耕无税地,红灯儿读未烧书”的诗句(见洪亮吉《北江诗话》),都在延续着这种桃花源式的乌托邦幻想。《桃花源记》一千多年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喜爱,并不是偶然的。

书摘插画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抢先评论了 “陶渊明”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从文自传

EUR €20.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典范。杨绛之后再无纯德才名媛。《南渡北归》作者岳南倾情作序!)

EUR €20.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儒侠金庸传

EUR €33.99
加入购物车

杜甫传(图文本)

EUR €19.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