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115180
1.你知道一本书是“文学名著”,但你是否知道它何以成为名著?
“荒岛种田流”始祖何以成为名著?人变成虫的荒诞事何以成为名著?“三观不正”的出轨故事何以成为名著?
课堂让你知道哪些书是名著,本书让你理解它们为什么是名著!
2. 阅读不是竞速挑战,而是秘境探宝!
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阅读越来越像是竞速游戏和打卡挑战。当你被困在越来越长的“读书单”中,是否忘记了文字背后的温度与惊喜?本书带你放下功利心,重拾探索的好奇,让阅读从“完成任务”变成一场私人冒险。
3.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只交付寻宝罗盘!
“后现代”“解构主义”“复调叙事”“陌生化能指”……当学术黑话筑起认知壁垒,普通读者该如何接近文学?本书回归文本与情感,绕过术语与理论的迷宫,不设专业门槛,不作概念轰炸,为读者还原文学本来的魅力。
4.一本写给大众的文学启蒙读本 进阶指南
知乎文学话题优秀答主力作,从个体的阅读体验分享,到普适的阅读方法总结,
从文本细读方法论到作家经济史,从物象解码到时空哲学,十二个主题重塑你的文学认知。《堂吉诃德的眼镜》作者张秋子、《李商隐十五日谈》作者李让眉推荐!
5.在焦虑与困惑的时代重拾阅读的意义
当短视频蚕食专注力,当功利心主导选择,阅读仿佛已经成了无用的摆设。
但文学不是装饰品,而是凝结着人类普遍而永恒的情感困境与生命智慧。那些被称为“名著”的故事,将是映照当下困惑的明镜。
你知道一本书是“文学名著”,但你是否知道它何以成为名著?
“荒岛种田流”始祖何以成为名著?
人变成虫的荒诞事何以成为名著?
“三观不正”的出轨故事何以成为名著?
……
本书针对大众读者阅读名著的常见问题,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读者更新文学认知,构建起品读名著的阅读体系,从而真正领略文学名著的魅力,重拾阅读乐趣。
当你合上书时,那些曾被贴上“枯燥”“难懂”标签的经典,将成为你丈量文学世界的标尺。
序言
第一章 鲁滨逊的航船
第二章 始于荷马:故事的基本语法
第三章 搭建个人的文学史
第四章 跟作者掰手腕
第五章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日常”崩塌
第六章 作家们的钱袋子
第七章 “时间不存在了”
第八章 杰克船长的魔法罗盘
第九章 物象:帽子就是要戴在头上
第十章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
第十一章 超越庸常
第十二章 照进现世生活
第十三章 通俗与经典
参考书籍
后记
起初,我从县城新华书店里,借到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
这部小说描述了黑奴汤姆被奴隶贩子转卖美国各地的艰苦历程,故事情节令人动容。不光我这么觉得,当时的读者同样这么觉得。
小说1852年发表的时候,引起强烈的舆论反响,一时间废奴主义风行。不到十年后,美国内战爆发,总统林肯击败叛乱各州,赢得胜利。他曾风趣地评价小说的作者斯托夫人:写了一部书,引发了一场大战。
把林肯的评价和他的《葛底斯堡演说》对照起来看是很有意思的。《葛底斯堡演说》从说理的角度讲“我们为何而战”,论证清晰,观点雄辩。《汤姆叔叔的小屋》则贡献了鲜活的生活史,使读者在具体情事当中,看到蓄奴制度怎样蹂躏同类,败坏道德。
一个是载之空言,一个是见于情事。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固然需要高屋建瓴的观点,也需要在行动复盘、情节敷陈当中体会其深切著明。
文学作品所擅长的,正是后一种。
精读一部文学作品,能够感染情绪,激发判断。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形塑观念,观念会影响我们对生活遭际的理解,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这部小说很早就传入中国,晚清译家林纾翻译为《黑奴吁天录》,书名非常精当。司马迁讲,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遭遇苦难时,人就会问天咒天。这里的“天”,近似于“冥冥中的天意”。
黑奴呼的天却是明确的。指的什么呢?基督教的上帝。
汤姆叔叔是个基督徒,他认为上帝会看顾他,遭遇不幸时需要忍耐,人应该在信仰当中,寻找生的意义。他原先并不识字,为了读《圣经》,艰难地学习认字。
汤姆也是个读者,他吃力但是认真地阅读着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文本。他在阅读过程中坚定了信仰,这信仰又支撑他熬过一生磨难,临终时宛如圣徒。
我自己也有过在阅读过程当中获得力量的经验。在不算愉快的求学时代,正是阅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支撑我度过很多沮丧时刻。
现在我已经习惯了阅读带来的换位思考:如果很难跳出“我执”,那不妨让另一个人的经历暂时占据大脑,从他的遭遇、他的反击当中理解事物的运作方式。当我再从书里跳回现实,总会收获很多启发。受益于此,至今我仍然保持着很好的阅读习惯,并由此发现许多生活乐趣。
汤姆叔叔的阅读经历使我对《圣经》也生起好奇心。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喜欢的作品,在读完一本书后,我会继续追索相关的其他著作。那些经典文本会被一再提及,切入的角度也非常多元化。我得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审视同一部经典。
一种感性的阅读脉络,在这个重复的过程当中固化清晰了。
这就是我阅读的经验。它是我的阅读史,也是我在理论书籍之外建立、生成的私人文学史。
这种脉络生成过程使我不仅一直身处阅读现场,而且能对理论类书籍形成更具把握的判断,以厘清作者的观点当中哪些确实蕴含着过人见识,哪些不过是泛涉之辞。
我非常珍视这种建立阅读脉络的过程,所以这本书也是沿用同样的逻辑来完成:确定一个话题,由该话题发散辐射到相关的文本,剖析和分享我在阅读过程当中的所见所感。
呈现这个过程对其他读者有什么意义呢?私以为,这不只是在分享我作为普通读者的私见,也是在展现阅读的深入、认识的累积的过程。
如果说很多理论书籍是在重复《葛底斯堡演说》式的结论输出,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的却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式的情事感染。我相信这更利于使读者喜欢上阅读、喜欢上经典文本。
禅宗公案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惠能得弘忍衣钵后出逃,师父弘忍护送,二人到河边,弘忍说,快上船,我来渡你,惠能抢过船桨,说:迷时师渡,悟时自渡。
阅读也会经过这样一种师渡与自渡的转变,其中较难把控的,恰恰是“师渡”这个环节。我没有把握通过薄薄一本书就教给读者终身受用的阅读方法,但是我可以展现我如何自渡,以启发其他未遇见名师的读者,在此过程中一窥阅读的乐趣与收获,生起阅读的热情和信心。
最后,感谢编辑李陈的认真负责,为本书成稿提供了莫大帮助。感谢阅读群的友友们,十多年相处,滋生出奇怪的归属感,使本人的工作、生活、阅读,多少和大家相关
是为序。
这是一本悠游在中西文学之中的解读手册。在动辄套用宏大概念的时代,这样的写作显得轻盈与珍贵。没有说教与高蹈的姿态,凯鹅带着诚意走入文本深处,从文学的一句与一页中,掏出那些你以为早已翻过的细节,像从旧衣兜里摸出一颗糖,邀请你重新咂摸它的滋味,当读者惊喜地尝出了新滋味时,作者已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陪读。——张秋子,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堂吉诃德的眼镜》《与达洛维夫人共度一天》作者
文气发于脉理,心声辨乎辞情。本书藉由熟悉的文学场域为我们开启了一段新的阅读经历,读来如观计成造园,分花拂柳,完好地还原了“宛自天开”背后的“人作”匠心。——李让眉,诗人,作家,《李商隐十五日谈》《香尘灭》作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