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5606530
★《阿丽亚找爸爸》是荣获多项大奖的新疆主题绘本《我和爸爸逛巴扎》的姊妹篇,是卓越大师周翔的新疆巴扎主题新作。
★周翔是耳熟能详的绘本作家,代表作有《荷花镇的早市》《一园青菜成了精》《我和爸爸逛巴扎》等经典作品。他的多部作品荣获国内、国际大奖,如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评审推荐图画创作奖”、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优秀儿童图画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绘本讲述了小女孩阿丽亚跟随爸爸去牛羊大巴扎买羊,当她找不到爸爸时,在陌生人的帮助下以巧妙的方式找到了爸爸。故事细腻地呈现了阿丽亚的情绪变化,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新疆牛羊大巴扎的风貌。跟随阿丽亚的视角,读者能身临其境版地纸上游览牛羊大巴扎,感受ZUI道地的新疆牛羊大巴扎风貌。
★这本以新疆特色市集——牛羊大巴扎为故事背景、展现新疆人文风情和地域文化的图画书,将人与人之间ZUI本真的人情和人味娓娓道来,带给读者感动和温暖的同时,也在读者心中播撒下爱和善意的种子。
★故事极其贴近孩子的心理,通过阿丽亚找爸爸的经历,孩子能在阅读中感受阿丽亚的心理变化,并和父母提前讨论和预演面临相似情境时的处理办法。这将有助于孩子独立、健康的成长。
★周翔用饱含深情的画笔、富有节奏感的画面,精准地勾勒出新疆牛羊大巴扎的粗犷与沸腾。水粉插图设色雅致,人物线条凝练传神,与简练而韵味无穷的文字、层层递进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给孩子文学与艺术的双重体验。
阿丽亚跟随爸爸去牛羊大巴扎买羊。买好了羊,准备回家时,不料,三轮车爆胎了。爸爸去修车了,阿丽亚牵着买来的羊,留在原地等爸爸。等啊等,爸爸一直没回来,就在阿丽亚万分焦急的时候,有好心人出现,帮助了她。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阿丽亚用巧妙的方式找到了爸爸。
这是一本以新疆特色市集——牛羊大巴扎为故事背景、展现新疆人文风情和地域文化的图画书,将人与人之间本真的人情和人味娓娓道来,带给读者感动和温暖。
在巴扎里流淌的爱与温暖
◆ 馨 元
您来过新疆吗?新疆不仅有让您美到流泪的自然景观,更有让您心灵震撼的人文景观。
喀什的牛羊大巴扎是我见过的最让人震撼的地方。当你一走进牛羊巴扎,声音的浪潮从四面八方涌来:公牛低沉的“哞”声如闷鼓,震得胸腔发麻;马“咴儿咴儿”的长嘶刺破云层;羔羊“咩咩”的呼唤裹着奶气。当某头种牛突然昂首怒吼,成百上千只羊、马、驴仿佛收到号令,叫声如滚雷般自东向西碾过整个巴扎,脚下的土地都在微微震颤,让人恍惚以为置身于万兽奔腾的非洲大草原。当你看见汉子攥着羊耳检查牙口,当你听见马鞭甩过马背发出清脆的“噼啪”声,当你目睹几个彪形大汉将牛赶上卡车,很难不被这充满张力的场景震撼。然而,在这个看似只属于男性的世界里,也会有柔软的瞬间,如同戈壁滩上的红柳花,在粗粝的风沙中绽放出最动人的温柔。绘本《阿丽亚找爸爸》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见证。
作者周翔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将这份独特的地域风情与人间大爱编织成一个充满童趣与温暖的故事。当我们跟随小女孩阿丽亚的脚步踏入牛羊大巴扎,不仅能看见活畜交易市场的热闹喧嚣,更能触摸到新疆人民骨子里的善良热忱,以及“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美好生活。
一、喧嚣巴扎里的温情
故事以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为起点,维吾尔族小姑娘阿丽亚怀着雀跃的心情,跟着爸爸前往心心念念的巴扎买羊。“巴扎”作为维吾尔语里“集市”的意思,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新疆民俗文化的缩影。作者通过孩子的视角,将大巴扎的鲜活场景缓缓展现,让从未涉足新疆的读者也能瞬间代入情境,仿佛置身于那个“嘈杂声像沸腾的开水一样”的热闹现场。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平静——爸爸因车胎破损去补胎,阿丽亚独自牵羊等待时,被惊马、暴雨和慌乱的人群带离了和爸爸约定的地点。小姑娘的焦虑随着雨点一同落下:“爸爸不会找不到我吧?”她的眼眶泛红,小手绞着羊绳,鞋子陷在泥水里,这些细腻的描写精准捕捉到孩童在陌生环境中的不安。但故事的转折充满温情:素不相识的大伯帮她拉住受到惊吓的羊,叔叔耐心安慰她,甚至连大马都仿佛听懂了人话,低下头蹭她示意“上来吧”。当巴扎里的人们放下手中的买卖,齐声呼喊“买买提”,当牛、马、羊、驴的叫声与人们的呼唤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交响,一股朴素真挚的暖流悄然漫过每一个读者的心头。
最终,阿丽亚在马背上一眼望见爸爸的那一刻,雨过天晴的不仅是巴扎的天空,更是每个读者心里的喜悦和暖流。这个看似简单的“找爸爸”故事,实则是对新疆风貌的一次蓬勃展现,更是对人与人之间温柔情谊的诗意书写。
二、在烟火气中看见民族精神
(一)成长叙事中的勇气与信任
阿丽亚的找爸爸经历,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成长的隐喻。从最初兴奋地与羊群打招呼,到独自面对暴雨时的恐惧怯懦,再到接受陌生人帮助时的犹豫与依赖,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层层递进,真实可感。故事中“牵住羊绳”的细节贯穿始终,既是现实中控制牲畜的需要,也象征着孩童在成长中对“安全感”的本能追寻。而当她最终勇敢地骑上大马,向陌生的伯伯说出爸爸的名字,这份突破恐惧的勇气,正是成长赋予的珍贵礼物。与此同时,故事也在向小读者传递重要的人生课:在困境中学会信任他人,因为“民族团结”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陌生人之间伸手相助的温暖瞬间。
(二)民族团结的微观叙事
《阿丽亚找爸爸》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将“民族团结”的宏大主题,拆解为巴扎里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凡人善举。帮她拉羊的大伯、安慰她的叔叔以及每一个停下脚步呼喊“买买提”的陌生人,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年龄、职业,但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这种跨越民族、超越血缘的互助精神,正是新疆社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真实写照。当牛、马、羊等牲畜也加入“寻亲大合唱”,作者以诗意的想象,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升华为一种万物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三、童真视角下的诗意表达
(一)语言的音乐性与画面感
作者周翔先生的文字兼具童真的灵动与诗歌的韵律。“羊群从他们身边绕了过去,好像在给他们让路”“红马像风一样冲出去,马蹄扬起的尘埃遮住了人群”等描写,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灵性,符合儿童的认知逻辑。而“哞哞——”“咩咩——”“咴儿咴儿——”“啊哦啊哦——”等拟声词的密集使用,不仅营造出巴扎的喧闹氛围,更像一曲跳动的音符,让文字具有了可感知的节奏。这种“声画合一”的语言风格,使绘本即使脱离图画,也能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鲜活的场景。
(二)情感的克制与留白
在表现阿丽亚的焦虑时,作者没有采用直白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紧紧拉住羊绳”“眼眶一下红了”“抹了抹眼泪”等细节动作,让读者自行体会小姑娘的不安。同样,爸爸找到阿丽亚后的场景也极为克制:“大家脸上亮亮的”“阿丽亚抱住大马”,这种留白式的处理,反而让亲情与温情拥有了更悠长的回味空间。对于儿童而言,这种“不说教、不煽情”的叙事方式,更能引发情感共鸣,让他们在观察画面、推测人物心理的过程中,完成对故事主题的自主建构。
(三)文化符号的隐喻运用
故事中的“马”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在新疆的游牧文化中,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忠诚的伙伴与力量的象征。绘本中,大马主动低下头颅蹭阿丽亚,驮着她寻找爸爸,既是现实中牲畜与人亲密关系的写照,也暗合了各民族对马的深厚情感。而“绿色的车”“红色的马”等色彩元素的运用,既符合儿童对鲜明色彩的偏好,也隐约呼应着新疆草原的翠绿与戈壁的火红,成为地域文化的视觉符号。
四、在故事中种下爱的种子
对于儿童读者而言,《阿丽亚找爸爸》是认识新疆的窗口。他们可以通过阿丽亚的眼睛,认识牛羊大巴扎的热闹、新疆动物的可爱,更能记住那些陌生人的温暖与善意。
而对于成年读者,尤其是没有去过新疆的人来说,这本绘本是对刻板印象的温柔解构。它打破了“新疆=遥远神秘”的模糊认知,展现的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现场:这里有忙碌的集市、有平凡的父女、有暴雨中的慌乱,更有陌生人之间最朴素的善意。当我们看见巴扎里的人们为一个迷路的孩子停下脚步,听见牲畜的叫声与人类的呼喊交织成歌时,或许你就爱上了新疆,迫不及待地想去新疆看看。
《阿丽亚找爸爸》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用一个简单的找爸爸的故事,串联起新疆的自然风貌、民俗文化与人文精神。当我们合上书页,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不仅是巴扎的喧嚣与热闹,更是陌生人之间相濡以沫的温情,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诗意,是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美好图景。这样的故事,如同新疆的阳光般明亮温暖,它告诉我们:在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总有一些美好正在发生,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紧紧相连。而这份力量,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信心之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