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69973
天文分野是由中国传统星占学衍生出来的一套认知天地对应关系的理论体系,这一天地模式既体现了古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地和谐的传统宇宙观,又承载着人们对于地理世界的认知和想象。本书对这一传统学说进行了详尽的历史学分析,作者曾在访谈中指出:星占家对天象的真实与否似乎并不在意,重要的是如何解释天象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质言之,包括天文分野在内的各种神秘主义学说其实都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工具。
本书初版于2020年12月,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丛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引起一股天文分野学说的热潮。本次作为“中华学术•近思”系列第一批出版,在内容上作了增订和修改,在版式上做了调整,由原来的16开改为32开,封面设计也从原本统一单调的风格改为丰富大气,并请中华书局前掌门人、山东大学教授徐俊题签。
天文分野是由中国传统星占学衍生出来的一套认知天地对应关系的理论体系,它既是传统星占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又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与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首次对中国古代天文分野的历史演变、理论模式、思想传播及其政治文化涵义做了系统研究。全面梳理了天文分野学说的起源、释义和理论类型,重点考察有重要影响的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的形成、定型与衍变,以及在古代王朝政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折射出的天下观思想,进而透过天文分野的视阈对东西方世界观试作比较,体现出一种全球视野。
绪论
第一章 天文分野学说的历史与理论
第一节 分野之起源
第二节 “分野”释义
第三节 分野类型诸说辨析
第四节 历代星土分野学说
第五节 星土分野诸变种
第二章 “十三国”与“十二州”:释传统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说之地理系统
第一节 “后战国时代”的文化地理观念:十三国分野系统
第二节 “大一统”的政治地理格局:十二州分野系统
第三节 二十八宿分野地理系统的整合与定型
第四节 十二次分野说之衍变
第五节 传统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的方位淆乱问题
第三章 传统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之革新
第一节 “以山川定经界”:古九州分野系统的地理学解析
第二节 “山河两戒”:一行分野学说的思想与理论
第三节 黄道十二宫与传统分野体系之融合——兼谈黄道十二宫中国化问题
第四章 “依分野而命国”:中古时期的王朝国号与政治文化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禅代型王朝建国之分野依据
第三节 自立型政权国号的来源
第四节 “依分野而命国”的政治文化涵义及其余绪
第五章 天文分野说之终结:基于传统政治文化嬗变及西学东渐思潮的考察
第一节 “分野”之末路
第二节 传统政治文化崩溃与分野说的消亡
第三节 西学东渐:西方科学对分野学说的冲击
第六章 “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第一节 “中国即世界”:从分野说看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内涵
第二节 疆域主权与政治臣属:分野学说的政治涵义
第三节 中国传统世界观转变问题再检讨——基于中国的立场
第七章 从星占秘术到地理常识:知识史视野下的天文分野说之传衍
第一节 分野学说的星占功能与早期流传
第二节 分野知识与地理著述的全面融汇
第三节 分野学说的普及化与常识化
第八章 天文分野的全球视阈:东西方世界观之比较
第一节 东亚诸国的封闭型世界观
第二节 西方文明的开放型世界观
余论 天文分野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附录一 李淳风《乙巳占》的成书与版本研究
附录二 分野·信仰·景观:宝婺星辉金华
再版后记
2020年底,我的这本小书经由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这个图书系列一般印量都比较少,拙著上市后很快即告售罄。有许多人对天文分野这个研究主题很感兴趣,其中既有专业学者,也有喜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通读者。我想自己的一点学术研究能够引起圈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了解中国古代的天文分野思想。因此,经与出版社多次沟通,终于确定再版发行。
拙著出版后,引发了许多学者对天文分野问题的研究兴趣,近年来相关讨论逐渐热络。我也一直有持续关注,并新写了三篇文章,算是拙著的续作。
2021年初,我接受《澎湃新闻·上海书评》黄晓峰先生的书面采访,完成一篇讲“天文分野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访谈文章,于4月11日在澎湃新闻网上登载。
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我在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访学期间,写了一篇讲稿《从星占秘术到地理常识——知识史视野下的天文分野说之传衍》,并作学术报告。此文在拙著余论部分的基础上加以扩展,从知识史的视角,梳理天文分野学说如何融入中国传统地理学,并走向社会大众的普及化、常识化过程,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分野之说为何在古代社会和士民思想世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我还受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第三部门主任薛凤(Dagmar Schfer)教授的邀请,参与其下由陈诗沛研究员组织的“地方志中的分野”研究小组,并有幸于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到马普所交流访学,受益匪浅。天文分野是中国古代地方志记述地理沿革的常规性内容,所以地方志中有很丰富的分野记载,我在此前的研究中亦多有征引,早就想以某一地区为中心主要利用地方志材料写一篇专题论文。此次借参加马普所项目之机,我得以聚焦于地方志中的分野记载研究,选择很有代表性的金华地区作个案分析,撰成《分野·信仰·景观:宝婺星辉祐金华》一文。金华古称婺州,乃因其地上应婺女星的天文分野说而得名,这一星土对应关系使得当地出现了婺女星君的民间信仰,民众立祠供奉,历代官民兴修营建,婺星祠后又称宝婺观、星君楼,成为金华极具代表性的地理景观,甚至还将当地另一文化名胜八咏楼包纳其中,以致一楼双名,世人莫辨。通过这个研究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唐宋以降分野学说在民间区域基层社会的传播和流变,以及对人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深远影响。在此文研究过程中,我曾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陈彩云教授的陪同下,对金华子城及八咏楼做过实地考察。拙文写出后,于2023年10月在葛兆光教授召集的“眼光向下:流动的思想史”第三届复旦大学中国思想史研讨会上报告讨论,得到许多有益的指点和反馈。在此谨向给我提供帮助的师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次拙著再版,除订正若干文字讹误之外,内容亦有相应增订。正文部分,增补拙稿《从星占秘术到地理常识——知识史视野下的天文分野说之传衍》,列为第七章,原第七章《天文分野的全球视阈——东西方世界观之比较》改为第八章。余论部分,删去原本讲“天文分野说与传统地理学的结合”内容,改换为谈“天文分野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附录部分,增补新作《分野·信仰·景观:宝婺星辉祐金华》。
天文分野乃古代中国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天地人关系学说,是认知传统中国人宇宙观和世界观的知识基础。本书首次对这一学说的不同形态、思想起源、演化脉络和消亡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贯通性考察,精心揭示了其立体丰富的历史内蕴尤其是政治文化内涵,是认知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一部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本书探讨分野如何从星占的神秘领域,进入到地理常识和大众文化的领域,展示了这种天人合一的科学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入而持久的影响力。全书史料详实,观点独到,引人入胜。
——孙小淳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