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4936167

小说课使用说明书——胡钺的《少年小说课》,来帮助孩子们学会写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亮点介绍 :
1.套路拜拜,创意拿来
2.先卸个妆,再整个容
3.脑中有画面,笔下有乾坤
4. 有案例,有真相
5.只要你有想象力,就能拿来写作业
作者说
这本书,我不打算单纯写成小说史的介绍,或者是优秀作家作品的推荐,或者是小说理论的灌输。我尽量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在对小说做一个基本解读的基础上,和大家探讨一下我们可以有哪些写法,以及一个创作者应该具备哪些东西。
第一章 给小说卸妆 003
第一讲 从写作文到写小说 006
第二讲 人物长着牛头马面 017
第三讲 情节就是无事生非 062
第四讲 环境必须藏风聚气 082
第二章 经营微世界 103
第一讲 选好布料方裁衣 104
第二讲 重视开头和结尾 122
第三讲 种植出你的语言 146
第四讲 用放大镜看细节 177
第三章 上帝的修养 197
第一讲 永恒缺席的老师 198
第二讲 想象力是种天性 240
第三讲 一身敏感的皮肤 265
第四讲 源于兴趣成于执 280
第四章 小说诞生后 309
第一讲 给小说整容 310
第二讲 送小说上路 335
参考书目 353
附录 胡钺初中创作小说选读 355
后 记 381
开课前的话
我一直期待我的孩子们,除了写作文,还能写点“别的东西”。
当一名教师,在我看来,也是一名兢兢业业的推销员。当浅尝过文字之美、之趣、之味,心中欢喜满足,便希望我的孩子们也能身临其中,拾一叶,掬一捧,真正摸一摸文字的温度,嚼一嚼文字的味道。
而这样的载体,当然不是语文课本或者阅读训练专刊——我选择了小说。
之所以选择小说,一是因为热爱,二是因为从学生时代起,我一直在尝试写作它。
我瞥见过小说世界里恢宏绚烂的一面,也体味过写作小说时痛苦孤独的一面。我爱它,怕它,怨它,妒忌它,愧对它,也感谢它。无聊时消遣过它,饥饿时咀嚼过它,愁苦时抒写过它。小说与成长的交织,已有20年。
我看到,我的孩子们也有许多热爱小说的。作为一个经验老到的班主任,常能发现他们偷偷摸摸在书包里藏小说,打着手电在熄灯后的寝室看小说,在自习课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写小说。我想,为什么不能把我们对于小说的热爱晒到太阳光下呢?为什么不能在学习之外平行发展这个爱好呢?这样一个美好的事物,它担当得起这一份份纯净的热爱。
于是有了这样一本写作拓展书。
看上去“不务正业”。但学习,我总觉得,除了目标明确外,还应有一种无心插柳,甚至是“无所求”的姿态。不要总是以“得到什么好处”为标准。你喜欢什么,便去了解它,这总不会错。
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写作文。老师会让我们大段大段背诵,会告诉我们要审题,有立意,注意分段,结尾点题……种种这些,希望当你们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都忘记。我们打开藩篱,像一页白纸,重新开始书写。
这本书会结合我自己的创作经历、同学们的优秀作品,以及他人丰富的写作经验,从什么是小说、如何写小说、小说家应具备什么素质等角度,讲一些关于小说的入门知识,与同学们一道尝试写作。
我并不期待各位读者将来都成为小说家,只希望我们持续对于小说的热忱,在应试作文之外,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你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真正学会写小说,却提高了写作文的水平。这也是“无心插柳”的学习姿态带来的收获和快乐。
这是一系列干货满满,诚意十足的创作指导课。一个充满灵性、悟性,且对少年写作者的迷茫感同深受的美丽文学老师,牵着少年们握笔的手,笔笔划划,逐句遂篇逐本进入小说写作的深处。
儿童文学作家 郁雨君
一晃认识胡钺快十年了,眼看她从当年的青年作家到现在深受学生欢迎的胡老师,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我从这本书里看到她对文学的热爱和教育的热忱。
——作家 斑马
还记得胡老师的作文课,每每让全班大呼“巨”的同时,渐渐明白了怎样写作。本以为胡老师天生会写作,其实,“天生会写作”的小秘密都在这本书里。
——上海中学高一学生 刘家雯
少年正是写小说的时候。写小说不仅仅是创造一个个故事,更是诉说一段段生命历程。胡钺老师有丰富的小说创作体验,她现将金针度人,告诉我们该如何展开那一段段与众不同的生命历程。因而,这本书又不仅仅属于少年人,她也属于每一个小说爱好者。
——上海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樊新强
梁启超在20世纪初就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把小说的社会效用拔到了最高。可以说,在手机智能化之前,我们习惯了把小说视为一种严肃的、审美的、有社会功效的载体。但随着时代发展到现在,随着速食文化节奏和碎片化阅读模式的流行,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文学已经在逐渐背离大众需要。好像喜欢文学、做小文艺青年成了特别适合自黑的事;好像阅读严肃文学、有文学的梦想是很幽默的事。正如王安忆在台湾中山大学的讲座上提到的一样:“我似乎有一种预兆,小说其实是在走向式微,它逐渐成为消费之一种,它原本的与物质生活相对立的性质逐渐在消失。”
但我并不担心,也不打算成为悲壮的西西弗斯。我始终觉得,小说,或者说是文学,是一种非常好的对抗时间,或者说是抵达时间的载体。这种本性,我们暂时离不开。阅读的魔力就在于其中的“停顿”——它让我们从生活的纷扰中抽身、脱离,让我们站在另一个维度上,看看另一个世界,想一想另一个自己。而越是步履匆匆,越能显出这种“停顿”的宝贵。
以上,是促使我写这本书的原始动机。
这本书,我不打算单纯写成小说史的介绍,或者是优秀作家作品推荐,或者是小说理论的灌输。我尽量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在对小说做一个基本解读的基础上,和大家探讨一下我们可以有哪些写法,以及一个创作者应该具备哪些东西。
鉴于20世纪现代主义的多元性、复杂性与反传统性,并不适宜作为初中生迈入小说大门的第一道风景,因此,这本书依靠的基础小说理论通常根植于传统小说,也与我们语文课的日常小说教学相符。当然,在作家作品的推荐上,不会回避现代主义。
评论
还没有评论。